
所谓的"汉服"究竟指什么?中国历史上真的有一种固定的服饰,为历朝历代所接受吗?
中国的汉服当然是中华汉人的服饰,而且有相应的固定式样,这种汉服的模式是有其核心理念,自汉代起,一直延续了下来,尽管每个朝代都有所改进,但核心理念认同却不能改动。比如说,自汉代开始的汉服,其衣襟右衽,不得改动,汉族右衽,异族左衽,这是中华***衣襟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服饰的不同。清末中国同盟会的于右衽,之所以把名字改为于右衽,其目的就是反满复汉,以汉民族的服饰右衽来提醒自己永远不忘恢复汉族国家的重任。从这一点看,汉家服饰,是有其不可更改的灵魂的,而且是传承了两千年。
所谓汉服,倒不如说华服说的更贴切。唐人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也就是后来的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的出处。
放眼古典时代,华夏民族的服饰确实是要比周边民族的服饰要更正式、更华丽。不仅仅是周边的苗蛮、鬼方、犬戎、匈奴,即使是西边的波斯帝国、希腊诸邦甚至是后来的罗马,也不曾有这般完整的服饰。
至于华服的制式,历朝历代可以说都不一样。就如同民族融合一样,华服也是在不断的融入新鲜的血液。从商周至大汉的立领宽袖,到隋唐时期融入的鲜卑胡风,再到宋代的小家儒风,再到明代浓浓的蒙古风,就包括清代的***长袍,其实也是八旗长袍和明代服饰的结合产生出来的服饰。
由此就很明显了,华服根本就没有一成不变一说,每个王朝都有对于自己服装的规定,这点尤其表现在官场公务员身上。其实对于普通老百姓,***的监管力还真没有那么强。像大多数老百姓穿的华服,其实都是素服,以白色、青色、黑色(这得是隋唐以后了)和红色居多,上面很少能有什么刺绣装饰,弄不好你就是犯了僭越之罪。至于劳动人民,大家为了方便干活,穿的都是短襟小背心。像现在流行的这些汉服,那都是大家闺秀、贵族大员才能穿得起而且有资格穿的。
而且***对服装的监管力度也因时代不同而定,像明初,你要是敢穿着蒙古人的衣服,或者是汉朝的大袖袍子在外面逛游,还拿不出***,***分分钟就得把你抓起来,直接定罪衣着违法。但要是在明中期以后,你就是在大街上裸奔,只要不把事情闹大了,***才懒得管你。
再有就要说一说清朝剃发易服的事情,其实也是被夸大了。的确在清初,朝廷对民间***取了非常严苛的,真的是在大多数地方做到了剃发易服。但是康熙初年,国情稳定,玄烨便下令将剃发易服改为移风易俗,表示对民间的发型服饰不在做硬性规定,支队公务员有强硬的政令。但是百姓宗室随着上层建筑的喜好和大方向前进,这可以理解成像权贵的跟风,所以不剃发不易服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所谓的“汉服”不过是现在的商家炒作的仿古装。中国并没有一种服饰,为历朝历代统一接受。各朝代建立初,都要正衣冠,即根据已朝的理念和实际状况,确定贵族、官员、军队的等级服饰。在材料上有所限制外,平民百姓有穿的就不错了。因而,各朝之间服饰是不一样的,根本就没有几年延续至今的传统服饰。
古代中都是长袖,夏天时候也是这么穿的吗?
- 不一定都是长袖
- 古代夏天不一定有现在这么热
古人穿衣有阶级之分、男女之分。服饰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等级象征。
《槐荫消夏图》(宋)
《燕寝怡情》(清)
男士在家穿着可以随性恣意,那女士呢?大概也有放得开的吧?
轻薄抹胸,宽松长裤,外罩薄薄一袭轻纱。古人做个饭就能引领潮流风尚,果然时尚是个圈?
- 古人出门穿什么呢?总不能和在家里一样的奔放吧?
纱衣不仅颜值高而且异常轻盈比如从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超级轻薄,叠上十层,还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纸上的字。
- 但纱衣很贵,是有钱人和地位高的人才能穿的起的,那普通老百姓穿什么呢?
《清明上河图》 (宋)
可以看到最右边的人穿了一件马甲,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普遍穿着。一是布料便宜,二是比较简短方便行动,比如种田,挑担,到处走动做点小生意。
我们[_a***_]人和古人的穿衣风格上或许有很大差别,但是为了更舒适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样的。
炎炎夏日,我们现代人可以穿短袖,短裤,裙子,那古代人穿什么衣服呢?
上层及富贵人家穿的是纱衣。
中国人很早就能生产出了“至轻至薄至透”的纱类衣物。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襌衣,重量不到一两。清代贵族讲究在过了小满后,按节令以实地纱、芝地纱、亮地纱依次更换。穿着这些如云似雾的薄纱制成的衣裤,为了防止走光,纱衣内一般还必须穿上不透光的夏布或白细布衬衣、小衣,或抹胸、裹肚,以防露体。在古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仕女们纱衣下仅着一件裹胸,肩臂微露。清代有一种两截衣,上半截用布,下半截用各种丝,也是一种男性常用的衬衣。还有一件长衣,似便服而非便服,那就是衬衣。凡穿官服之袍,前后均有开衩,若内无衬衣则露腿,所以必须内穿此衣。大抵皆用浅色绸料,或上半截用白布,下半截用月白色绸、实地纱,或芙蓉纱之类,名曰两截大褂。卸去官衣后,居家或外出,皆可服用。《清俾类钞》中“朝服之宜忌”条还提到,“臣工召对、引见,……夏不得服亮纱,恶其见肤也,以实地纱代之,致敬也”,在皇帝召对时,为了避免肌肤透露不雅,就需要用较为致密的实地纱代替亮纱。
普通百姓人家日常穿的是葛衣。
自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依靠葛布度夏,“葛”几乎成为夏服的代名词,《诗经·葛覃》有一句“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白居易《夏日作》写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认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
需要长期露天行走、劳作的人们,在炎夏时的穿着就更加随意简单了。上身穿短衣、短袖半臂,甚至只穿轻薄的贴身汗衫、汗络、背心,类似现代休闲衬衫、短袖衫。下身仅穿单裤,劳动时可以直接把上衣脱去一袖,或全脱扎在腰间,***靴袜而仅着麻线鞋、凉鞋,两腿套上接袎方便行走等等。在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实与今日并没有多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