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势下,汽车产业链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形势下汽车的产业链确实已经悄悄的在改变。这不过你不注意而已。
现在是以节约能源为主的车型最为各大企业商研发的方向,包括外国的奔驰宝马前几年就出来小排量的车型,经济实惠被很多消费者认可,还有就拿奥迪a6l那款百公里最省6.5升,这个耗油量接近1.6排放量的车型。
还有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一开始国内比亚迪混动汽车,现在纯电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由于***部门的补贴支持,现在技术方面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现在各大汽车商多在研发新能源汽车。
在这个新形势下,汽车的产业链朝节约能源为主和新能源汽车方向走。
汽车的发展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
传统汽车的发动机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再有突破性发展很难;汽车的操纵性和NVH主要区别专业在车辆成本方面;近些年快速发展的模块就在汽车的电子电器。
19年汽车主机厂动荡最大的一年,抱团取暖已成常态;
上游产业链依据汽车的发展而定,近几年也崛起了一批有优质的新能源汽车配套商,锂电池更是突出,5年左右的时间会对新的配套企业进行洗牌;10年内对新能源车企优胜略汰;
最值得期待的是汽车的营销模式,传统的4S店还未受到冲击;购车平台越来越多,直销模式也在新能源车企开始探索,特斯拉、蔚来两大国内外新能源高端车型已经布局直销店面,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汽车的发展已经进入调整期,连续18年的火爆增长开始退坡,但这不是意味着汽车行业已是夕阳行业。这只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历程,变革一定会有,变革之后仍会健康的发展。
现在是科技发展的时期,请问将来汽车会成什么样子?
为了节能和减少尾气的排放,未来的汽车要普及***用新能源,向轻马力智能化电动车过度,生产工作平台的工程车和大型商业货运,仍然保留内燃机驱动。出门将看不到私家小汽车,都是质量可靠的轻型电动车,有备用的电池,固定的充电桩提供电能源。
目前的汽车主要以两***展方向为主,一个是智能化,无人驾驶,车联网;一个是电动汽车。这里我想主要从无人驾驶的发展来聊聊。
无人驾驶方面,目前业界比较公认的是美国SAE(汽车工程师学会)将汽车自动化分成的6级标准,包括L0~L5。
L0一猜就知道,指全人工驾驶,允许有***提醒功能。例如我们现在常见的并线***提醒,车道偏离报警等等,但系统只报警不会操纵汽车,所有动作由人工控制。
车道偏离报警
并线***
L1是单一方向***驾驶,现在好一点的车已经比较常见了,比如沃尔沃的city safety系统,遇障碍自动刹车,还包括自动变道,自适应巡航等等。L1的特征是只具备单一方向的自动操纵能力要么左右(转向),要么前后(加减速)。
L2是同时多个方向上的***驾驶,目前以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为代表,国内品牌很多新车也已经跟上了。按SAE定义,能实现转向和加减速的联合控制。目前这个级别的自动驾驶基本能实现高速路上2点间无人干预行驶,能识别部分灯光信号和限速标志,但对复杂路况和信号还不能胜任。驾驶员必须是驾驶责任方。为保证驾驶员全程参与,几乎所有车都要求驾驶员定时触摸方向盘才能保持自动驾驶功能。L2是目前无人驾驶达到的最高水平。
特斯拉L2级无人驾驶
从L3开始,就进入真正的自动驾驶范畴了,现在很多企业宣称达到了L3级别,但实际均不够可靠。
L3的SAE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的自动驾驶。例如白天干燥路面环境,比如高速路及路面标线清晰环境等,能完全识别灯光及限速信号,实现点到点无人干预驾驶。但要求一旦脱离理想环境,驾驶员能随时接管。驾驶员仍是驾驶安全责任人。
未来油电混合和纯电动车会取代燃油车辆!像技术比较成熟的丰田雷克萨斯ES300h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特斯拉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的街道上!虽然一些车型的油电混合不太成熟,但是还是有不少超前人士接受!
无人驾驶。现有的汽车都是人工驾驶的,由于驾驶员会产生疲劳,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无人驾驶已经开始,谷歌汽车已进入试验阶段,未来的汽车会实现无人驾驶的功能。
燃料的多样化。现有的汽车仍以燃烧汽油,柴油为主,城区的部分出租车开始燃气。未来的汽车燃料会实现多样化,比如用电,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会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更加环保。
未来汽车的形态:智能和半自动
关于汽车未来形态(技术发展)的讨论有两个方向:科学预测与科学幻想。在智能化与自动驾驶两大话题的热炒之下,现阶段偏离分析领域的科学幻想逐渐成为主流;其内容大概有以下几点,简而言之为都不可能实现。
科学幻想1:绝对自动化之无人驾驶
从L1到L5,几乎所有汽车爱好者都认为未来汽车一定能实现“无人驾驶”。在需要用车时只要在APP上划定好路线,车辆即可自动完成寻车到送车的所有步骤;在进入车内后同样只要规划好路线即可完成车辆A点到B点的自动通勤。自此驾驶汽车会成为“电脑游戏”一样简单而轻松的操作,驾驶证与驾驶技术都是“上古时期”老司机的情怀了——绝对不会实现。
目前能够实现的只有L2或L4级半自动驾驶,其概念是在少数封闭式道路中可以让车辆以电脑控制来驾驶,但是仍旧不能脱离人工的监控。因为系统鲁棒性(稳定性/可靠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各类传感器在特殊天气中的误判率是无法解决的;且智能驾驶系统是基于ESP车身稳定控制系统打造,同时基于定速巡航系统的功能升级,然而仅此两项功能在很多场景中是不能够使用的,比如雨雪湿滑路面就不可以用主动刹车——自适应巡航系统也就不能使用了。
L5级自动驾驶系统绝对无法实现,原因之一是系统鲁棒性的问题,原因之二则是网络安全问题。任何由人打造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防火墙)都可以被人来攻破,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理论;那么必然要接入云端的智能驾驶汽车,一旦被云端攻破则有可能会远程控制驾驶。试想这些重量从一吨到数十吨的汽车一旦被远程控制,道路安全问题会出现怎样的场景呢?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只有可能是科学幻想,或者是在小范围内特殊交通工具的人工远程控制,未来汽车仍需要以人作为驾驶主体。
科学幻想2:人工智能AI系统
AI在任何领域都不可能实现自主思维,因为机器一旦具备了逻辑分析能力则等于将要取代人的存在。因为机器的运转在人的控制下会遵照人的意图做出驾驶动作,而机器的自主思维一旦与人的思维产生结果的冲突,那么机器则会出现不可控的自行运转,产生的结果必然是无法预测的。这就像变速箱的TCU控制程序就会与实际道路需求产生逻辑冲突,其结果会造成换挡的顿挫;而主观思维不再限于某一总成,从TCU升级到ECU的话,那么车辆则会很“任性”。
综上所述,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充其量是人机交互系统的语音控制,以及车机接入互联网只有依靠各大APP的智能推动机制,以***集分析用户偏好内容并进行推送,实现汽车接入物联网。简而言之,汽车车机将从单纯的多媒体播放器与导航机升级为资讯的智能获取、路况的自动分析、沿途驾乘人员需求的分析与建议等等。这些内容将会让汽车变得更像一位“管家”,帮助用车人完成生活方方面面的规划与建议——通俗的总结:汽车变成了可以驾驶的智能手机,仅此而已。
总结:未来汽车与现阶段的汽车不会有功能与用户体验层面的革命性升级,充其量是遵循审美潮流的更迭进设计风格的转变。至于第三科学幻想的飞行汽车也不可能实现,因为直升型汽车动辄六七十升百公里的油耗与节油减排相悖,滑翔翼飞行汽车不适合用户的狭小的停车位(无法起飞),动辄数百万的造价也注定不会成为主流。所以未来汽车仍旧是在路面奔驰的“多媒体智能汽车”,对吗?
编辑:天和Auto
国家规定2025年淘汰燃油汽车是真的吗?现在还有必要买燃油车吗?
工信部并没有准确公布2025年“淘汰”燃油汽车,流出的消息是“禁售”燃油汽车,淘汰和禁售是两个概念,淘汰可能性不大禁售则几乎是板上钉钉。
从国一排放实施以来,参考每一个升级和淘汰节点,一台家用汽油乘用车的使用年限至少在10年左右。
而2023年开始实施燃油国六B,***设持续到2025年开始全面禁售但是这些车至少也要保证10年的使用年限,所以最后一批燃油动力的乘用车最快也要到2035年可能全面消失。所以2025年“淘汰”绝不可能,这是错误理解。
但是禁售燃油车基本已经可以确定,国内的主流一线品牌如果吉利、奇瑞、海马、长安等都已经公布2025年全面退出燃油车领域的***,反倒是在电力和燃油领域都能游刃有余的比亚迪没有表态。
剩下的合资品牌的发展受到政策和自主品牌的引导也是不争的事实,即使目前没有明确发布但也只是时间问题。
一旦2025年停产停售燃油车,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淘汰”,只是并不代表最后一批燃油车的立刻消失。
至于有没有必要买燃油车,只能说喜欢就好。如果换车周期只是三年五年的话倒是无所谓,并不会受到严格限行;如果用车时间超过10年就不建议考虑燃油车了,后期的用车问题会很多。
目前插电混动汽车是主流的过渡车型,同样属于新能源汽车,五年以后电池技术有突破或者成本降低的话,就会是纯电汽车的时代了,供参考。
如需帮助请关注:天和Auto,趣味问答购车推荐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