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玛时尚搭配

孔子学院服饰文化

  1. 为什么孔庙里孔子的服饰和皇帝一样?
  2. 孔子的穿衣观念是怎样的?

什么孔庙里孔子服饰皇帝一样?

在全国各地分布着许多孔庙,相信小伙伴们应该都见过孔庙中孔夫子的塑像,这些塑像大多以行教像和冕旒像示人。夫子的行教像一般布衣佩剑,双手相交于胸前;夫子的冕旒像则如天子一般戴十二旒冠冕,着十二章华服,手持天子礼器镇圭。如果说行教像符合夫子先师的身份,那么端如天子的冕旒像就令人费解了。何以孔子以布衣之身份而着天子冕旒呢?

(天子冕服像)

中国人常说:“名正言顺”,那么孔子着天子冕旒,就必然要有相应的名份,这要从孔子身后的历代加封说起。自汉代开始王莽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历代加封不休,直到唐代玄宗加封孔子为“文宣王”,这个时候开了孔子冕旒像之端。唐玄宗既加孔子为“文宣王”,随之而来的就是系列用礼问题,而塑像的服饰问题就是头等大事。古人认为 “礼之大者,昭名分,辨等威,莫备乎冠服。”故而夫子封爵已尊,服饰自然尊崇。

孔子学院服饰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曲阜孔庙大成殿内孔子冕服塑像)

自唐玄宗封夫子王爵,孔子始用冕旒章华,也就是帝王冕服。但是此时并没有记载所用冕旒章华的数量,后继的宋代就已经不清楚此事。“国朝《会要》国子监旧用冕九旒、服九章,而不载其更易之端。”此时(北宋)国子监的孔子塑像***用的冕服之制,乃九旒九章。后来神宗、哲宗、徽宗诸朝儒生曾经接连上书建言此事,认为玄宗所封之爵乃先秦天子之王,非汉诸侯之王,所以要求更夫子服制为十二旒、十二章。因此宋徽宗时仅改夫子冕旒为十二,章依旧为九。至金大定十四年(1147)才俱尊为十二。此后历代尊从此例,一直保持到明世宗嘉靖九年孔庙改制。

冕服之礼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服饰上的冕旒章华外,执圭之制亦当于冕旒服章相应。《周礼·春官·典瑞》详述了用圭等级,依王、公、侯、伯而降用镇圭、桓圭、信圭、躬圭。唐制夫子塑像用木圭,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升用桓圭,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升镇圭,至此用圭规制已极。南宋初年,国家动荡,礼制庙祀中断,孔庙也受到冲击。绍兴十四年(1144)南宋朝廷安于江南,欲恢复旧制,用圭上仍以镇圭奉夫子。时或言以杂玉替良玉为镇圭奉夫子,上不允,曰:“崇奉先圣,岂可用***玉?”至此,夫子塑像以天子礼制,无以复加。

孔子学院服饰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周礼》中对持圭之制的规定)

孔子被奉为”素王“,在历史上又被奉为”文宣王“,而先秦王即天子,故而唐以后孔子塑像服饰与天子等同。

孔子的穿衣观念是怎样的?

君子正其衣冠:这是孔子对穿着服饰最原则的论述!

孔子学院服饰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一生崇尚周礼,对于穿衣打扮当然有着不同时间不同的需求。祭祀、朝服、居家等场合不同,穿衣自然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证实,孔子对穿衣要求必须干净整洁,不能邋遢随意,这就不符合礼,也就是不尊重他人更没有尊重自己

《论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不难看出,孔子对穿衣核心态度,还是勤俭节约不失礼数而已。

孔儒“君子正其衣冠”的人文信仰追求的“仪式感”***生命亲在,在我们可想象孔子作为大教育家几千***私塾书院淳朴人文礼乐文明教育下,子路在临死的视死如归的“正衣冠”之深刻肃穆和尘寰荒诞脆弱却生命人性精神的尊严,无不显示儒家礼仪端庄严整肃穆之礼仪之邦的人文价值的象征昭彰。

在孔子时代是中華文明礼仪之邦重视衣冠文化“褒衣博带”~~风范成熟时期,几案端座与行袂博带飘逸风尚,是孔子“君子正衣冠”之农牧文明风范的寓意写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ature-uk-amateurs.com/post/734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