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戏曲应该如何被新时代接受?
中国戏曲早已被当代年轻人接受了,随着几十年来在大中小学校的播种,普及推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了戏曲。以前台上演戏的比台下看戏的多的现象,已经不再出现了。以前昆曲送票还不一定来,现在是一律不送票,有时还一票难求。世界各地的巡演,也为中国戏曲搭建了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外交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国戏曲不需要刻意让某个群体接受。
他修行不到时,你硬要他接受,那等于活受罪。
再说他不但不会接受,反而会把无知当真理的反驳你一番!
所以戏剧会象唐诗,宋词,元曲,汉赋,书法,国画,中医药那样的客观存在着。
等到那天功成名就了,沉了下来。会有能力去欣赏的。
现在有的学校,家长老师也很重视,所以有很多孩子其实也都是很喜欢戏剧的。
常进戏院的人,不难发现,其实现在看戏的不是老年人,而是相对年轻的一代了。
原因是老年人多开不了车,晚间自己出去,儿孙们也不放心。
还有的老年人,虽然比以前富裕多了,确相反越加舍不得那几十,几百的戏票钱了。
喜欢她的声腔,也没必要计较她的音长。
喜欢她的故事,也没必要嫌弃她的柔肠。娓娓道来,细听又端详。
姗姗微步,美丽没商量。
只要你爱,那爱就没有阻挡。
只要你想接受,就让那接受在风雨中坚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引起兴趣?什么叫强制培养兴趣?
引起兴趣就是某一事物,让人很感兴趣,从而使情绪高涨、心情愉快、精神状态很好,进而达到身心健康,强智人聪。
强制培养兴趣,就是别人并不喜欢他,你偏偏去宣传它、强制让别人接受它,让人不舒服、心理不健康起来。这对人格健康发展不利。
对于中国戏曲,如同中国古代服装、古代小茅屋、古代马车一样,这些东西虽然在历史里为中国人民服务了几千年,但毕竞时代在发展,一些升级品、换代品、替代品在不断涌现,所以不必纠结让人去接受戏曲。而是考虑怎样引起人民的兴趣,使人民心理更健康,更长寿。
第一,戏曲逐渐成为小众***是大势所趋。各种文学、艺术都有自己的滋养环境,这个环境是由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所决定的。离开这种环境,文学艺术可能会生存下去,但不会再达到高峰。我们熟悉的如唐诗宋词,唐宋之后,也有不少好的诗词作品,有很多优秀的诗词作者,但诗词不再是后世追逐的文艺顶峰。
元朝开始,戏剧逐渐盛行,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诞生,从元朝的《西厢记》到明朝的《牡丹亭》,至今还是范本。清朝到民国期间,戏剧的舞台艺术戏曲,走向鼎盛时期。如今我们谈起戏曲历史上最成功的人物,还是梅兰芳。梅派艺术虽还存在,但辉煌不再。电影电视兴起后,人们的休闲***就多了起来。当代势不可挡的网上***,更是吸引走绝大多数的年轻群体。
第二,给其他艺术形式做点缀,是推动戏曲发展的方式,但这不是真正的戏曲艺术。戏曲艺术为了生存下去,可以顺应时代及时调整,把戏曲融入其他艺术形式,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戏曲、喜欢戏曲。如今有些时装秀、歌曲、服装、电影电视桥段等等会插入戏曲艺术,在推动戏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给其他艺术形式做点缀的戏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
实际上,戏曲不必为讨好年轻一代而刻意改变。正如前面所说的,每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生存的环境,也有自己的周期。戏曲作为曾是大众***的主要形式,辉煌过、成功过,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