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的官员在衣冠上有十二章纹,请问这十二章纹都是那些?有什么讲究?
这个问题我在写艺术笔迹的时候还真研究过一点儿,我来简单聊聊。
在古代,皇帝穿的服饰称为“衮冕”,“衮”是皇袍,“冕”是帽子。从周朝开始,在皇帝华丽的衮服上,都会绣有十二种图案,这十二种图案各有各的象征意义,这就是十二章纹。
皇袍上的十二章纹大约起源于周代,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纹”。
浑身上下放满了这些奇怪的图案到底有什么卵用?要不是为了歌功颂德,皇帝们会在身上绣这些杯子斧子和花花草草?
还不是为了给自己点赞。
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十二章纹,各有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意义。
十二章纹最早而又全面的记载,出现在《尚书·益稷》,记载的是舜对禹儆戒之言的一番回应。原文如下: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也就是说,周代时天子的礼服上大概就已经有十二章纹式样了,但是直到东汉初,章服制度才正式确立。
十二章纹正式是只有帝王服装上才可以绘制的图案,而三公、诸侯,遵照礼仪只能在衣服上绘制九章、七章的花纹,这一服制也就外化为礼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直到明清,“十二章纹”始终作为帝王服饰,不可或缺的装点要素,一直延用了近两千年,只是十二章位置、色彩略有变化。明清时期,文武官员的服饰变化较大,全部改“章服”为“补服”。按照舆服制度,文官“补子”绣鸟,武官“补子”绣兽。但是皇帝身上的“十二章纹”仍旧一而贯之,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