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清朝官员服饰,为什么没有统一样式?
首先可以确切一点:清朝官员的朝服,不是由朝廷统一定制的,而是需要自己准备的。
即,朝廷只规定服装面料颜色,朝珠材质,补子图案代表的官职等级,接下来的服装,都要靠官员自己去做。
我之所以做这样的判断,来自于以下史料:
一是道光帝非常抠门,穿打补丁的龙袍,导致京城出现专门为京官做旧朝服的裁缝店,旧衣服比新衣服还贵。
由此可见,官服是需要自己做的。
另一个故事是康熙年间,有一满族武将,身介一个文官职位后,居然在武将猛兽图案的补子下面,又刺了一幅文官禽鸟的图案。后被人举报处罚(具体职品记不得了)。
由此可见,连补子图案都是自制的。
清代官制服饰有什么特点?
大清帝国官制设置严紧、细密,无论文官、武将均置为九品一十八级。品级高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体现在胸前的补服图案上,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谢谢再次邀请!
应约回答这个问题,感觉很有意义。因工作关系,与黄梅戏、庐剧等有所接触,且一晃就是几十年。父亲一生,创作了20多部优秀的古装戏剧本,而每部剧本搬上舞台前,服装设计便成为剧组的主要工作之一。受父辈影响,对清代官服的特点,略知一二。
沿用汉魏六朝之后“九品十八级”的基本制度,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每一品有正、从上下之分,常见的有古装戏中的正一品、从一品。此外,还有超品,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官员。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清朝与官员品级对应的服装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官员官服上的补服图案,二是官帽上的“顶戴花翎”。谈到清代官员的服装特色,与整个清代的服饰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服装,历经时代演绎,浩浩瀚瀚数千年。其间,以汉风、唐装最负盛名。但随着八旗军的入主中原,一脉相承的中国服饰文化,改头换面,很快被少数民族的服饰所取代。
打开清代史,在我国服装史上,展示的是一幅非常特殊的历史画卷。华夏子民的服装,由汉风唐服等,逐渐演化成满族的服饰,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装特色。统治者用粗暴的方式,一纸禁令,强制老百姓改冠易服,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异,这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休止符。
不破不立。长袍宽袖,裙裤飘扬,盛冠楚楚,潇洒自如,纤弱柔美的汉风唐服的改变,对传统服饰文化来说,是一次破坏,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合体,简洁素朴的服装,也就应运而生。清代服装的代表作是满族旗装,占有清代服装的统治地位。满族旗装,用料节省、制作简单、穿着便捷等,其特点尤为亮眼。
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很多传统基因,是清代服装的基本形制,但汉唐之风没有多少改变,其精神内涵与整个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同祖同宗。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远远超出了历朝历代。
满清旗装,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史上的最后一组感叹号,伴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而终止。
满清旗装,属于华夏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虽然结束了它的一段历程,但它折射的意义,在整个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史上,依旧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