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廷玉享太庙,为何曾国藩没有这样的待遇?
虽然同是汉臣,在现代看来,曾国藩的评价也明显高于张廷玉。但配享太庙这件事吧,看的功劳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情,而是统治者要认可你做了什么。
张廷玉和曾国藩相比,论能力上,综合起来,曾国藩更强一些。但涉及到背景层面,只要曾国藩没有起兵造反,曾国藩是怎样都抵不过张廷玉的。
为何这样说?原因有三。
(核心原因)
张廷玉在雍正团队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一方面是他张英之子的身份,让雍正有种亲切感,另一方面便是张廷玉确实是为政的好手,能力卓越。正因为他和雍正之间亲密的关系,这个太庙还有私人情谊在里面,所以后面乾隆和他关系并不怎么密切,差点就取消了他的资格。
曾国藩这边更悲催,离京十七年,在这个过程中,慈禧专政,他俩之间有记录的见面次数很少,关系很难亲密起来。至于和皇帝套近乎,曾国藩去世时,同治帝才十六岁,慈禧三十七岁。
下图是同治七年(1868年)十二月十四日,曾国藩第一次面见太后时的场景,而他逝世的时间在1872年3月12日:
(曾国藩日记节选)
一,享太庙是死后才享受的,张廷玉死后还是康乾盛世有这个大环境;曾国藩死后,清廷更加动荡不安,太平天国、义和团、列强各种麻烦不断,慈溪太后逃了江山快完了,哪有什么环境给功臣享太庙。
二,对清廷来说曾国藩功劳是大,但是好像曾国藩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封疆大吏,并没有达到张廷玉那种权利中枢的位置。
张廷玉能配享太庙,为何曾国藩不行?只因他是雍正的“笔杆子”
曾国藩是大清朝的治世能臣,没有他,清朝不会迎来“同治中兴”,甚至,国运也会减少五六十年。然而,对于大清朝的统治者而言,他功劳再大,也不过是一个汉人而已。清朝同元朝一样,都是野蛮社会战胜了文明社会。所以,注重血统的清朝统治者,是不会赋予曾国藩享用太庙的权利的。那为什么同样是***,张廷玉能配享太庙,曾国藩却不行呢?只因他是雍正的“笔杆子”,而曾国藩不是。
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庙。其中可供奉皇族,也可供奉功臣的牌位。当然,由于太庙的特殊性,里面供奉的清朝功臣,大多都是满人。整个大清国,能够配享太庙的***,也就张廷玉一人。曾国藩对此也是羡慕不已,但又毫无办法。按理说,以他的功劳,即便是孔有德、尚可喜等人,都不是其对手,也就吴三桂能与之一比。
但这几位的下场,已经明确告诉曾国藩,“爵位止于侯爵,太庙更是别妄想!”即便他能镇得住朝廷的赏赐,他的后代也未必能压得住。他能够拥有一等侯爵,在汉臣中已经可以横着走路了。那张廷玉何德何能可以享用太庙之殊荣呢?其实,张廷玉配享太庙,也是经过一番风雨的,甚至,多次被乾隆剥夺资格。
虽然雍正皇帝给了承诺,但乾隆好像对这件事爱理不理,有次还在群臣面前斥责了张廷玉。乾隆十五年,更是取消了张廷玉的这一资格。当时的张廷玉已经79岁高龄,距离他的去世时间还有五年。听此消息的张廷玉可谓是万念俱灰,甚至因此少活了好几年。后来,好在乾隆还是尊从先帝的意愿,将张廷玉供奉于太庙之中。
张廷玉是十八世纪初考中的进士,父亲是大学士张英,所以,他的上升之路较为平坦。康熙时期,担任刑部左侍郎一职;雍正时期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度做到内阁首辅,以及首席军纪大臣的要职。可谓是一位手握生杀大权的重臣了。遗憾的是,等到乾隆时期,这位经历三朝风雨的老臣则受到猜忌了,只得告老还乡。与乾隆而言,他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
这主要是疆臣和枢臣的区别。清王朝配享太庙的一共二十六人,其中,东侧的是13位有功的王爷,西侧是13位有功的大臣,秩序井然。
配享太庙是古人在“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传统下,发展出来的最高等级的***祭祀。太庙当中供奉的是皇朝的列祖列宗,每年有专人负责祭祀的一应事物,四时不缺,而且祭品和礼仪都是最高规格的。皇帝每年要率领众文武大臣前往太庙亲自祭拜,如果有关乎国运的大事(如废立太子等),一年中皇帝要往来多次。那么,太庙中的全部英灵都有资格分享这些祭礼,能够享受到皇帝的祭拜,对于臣子来说,这是莫大的光荣。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配享。
张廷玉是清王朝中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他自康熙年间就跟随在皇帝身边,得以入值南书房,进入核心决策层。到了雍正即位之后,张廷玉历任礼部、礼部、户部尚书,后来任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处成立之后,他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可以说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雍正皇帝于是在遗诏中写明令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太庙。由此可见,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完全是由于雍正皇帝的恩宠和信任。张廷玉晚年因为与乾隆皇帝不合,被斥退回乡,一度免去了官爵和配享资格。但是他死后,乾隆帝为了避免背上不孝的骂名还是让他配享太庙,谥号文和。
曾国藩则是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他建立湘军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一时之间长江上下6个省份归他节制,相当于两个总督的权力。他还因功被封为侯爵,这也是清朝***的最高殊荣。不过,他是一直在外领兵作战的封疆大吏,而不是高居庙堂的宰辅重臣。无论是咸丰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对于曾国藩都只是倚重,谈不上信任,更谈不上恩宠。更像是一种“君为元首,臣为股肱”的关系,两者之间并没有感情。虽然他死后谥号为“文正”,是清代仅有的八位文正公之一。但是,在统治者心中他仍然不足以配享太庙。和他同时期的僧格林沁是蒙军旗贵族,率部解了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之危,最终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由此可见,清代配享太庙,出身与皇帝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文:经典守望者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