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唐朝的著名诗人最多呢?
一提起唐朝,我们联想到的,除了富强,还有开放。开放的国家里,注定了文化上的百家齐放。诗歌作为文化传播的排头兵,自然是首当其冲,当先绽放。
虽然前朝些打得乱七八糟,民不聊生。但绝对不可否认,这几朝在文化上的承接作用之巨大,连李白不也写出了“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吗?此为风。
玄,魏晋南北朝,流行老庄的玄学空谈等。而道教在唐朝大行其道,李白就是“道家的职业撰稿人”。补一句,文化和宗教的结合、碰撞,诗歌才更瑰丽、玄奇,才能更美不胜收,才能传世不朽。
三、极盛的盛世
皇帝开风气。唐太宗就是个英明神武又风雅绝伦的皇帝,诗文书法都很精妙。皇帝带头,引领风气,自然举国相从。有唐一代开科取士,可以诗词答卷,凡有意功名之士子,谁不踊跃学诗。又唐代风雅流传如风过木,诗歌谱曲之后天下传唱,大大提高个人知名度。
由此可见,在唐代,诗歌可以媚上(取悦皇帝),可以登科(做官),可以扬名,还可以谈情慕友。
那么,唐代的人们,何乐而不为呢?
这应该是好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在当时,中考、高考、国考的主要题型,基本都是以诗赋为主,想要出人头地、出仕做官,会作一手好诗是标配,于是促进了诗歌的普及和繁荣。
其次,各种思想文化交融。
我们都习惯称唐朝为“***”,“大”是风范、是胸怀、是包容。她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最后,创作群体的扩大。
作诗成了当时大多数读书人谋生的手段,诗人群体也由魏晋时期的贵族小圈子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先说一现象,丰年粮食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可是丰年的粮食价格却绝对不会高。这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每一个时代都有本时代的主流文化,我们常说“先秦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等。每一个处在当时环境中的人,受到了独特的文化熏陶。随便一出口,就是锦绣文章。这也几乎是文学界和史学界的定论。
唐朝诗歌发达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在唐代诗歌创作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骆宾王七岁吟《鹅》,创作背景没有史料可考证。但七岁能作诗,在唐朝没有人感到奇怪,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骆宾王七岁作的诗竟能流传下来,这才是奇迹所在。
薛涛爸吃完饭,搬个凳子坐在梧桐树下,随口吟出:“庭前一梧桐,耸干入云中”。一个五六岁的娃娃(薛涛)竟能随口对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涛爸并没有欣赏薛涛的才气,而是把薛涛打了一顿。原因是薛涛所对的诗句中“充满了风尘女子的生活气息”。薛涛爸为什么不赞赏薛涛的才气呢,原因很简单,涛爸认为薛涛能对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这就像我让一个十来岁的娃娃给我拿本书一样正常。他拿不来书或拿不动书才不正常。
唐朝人约朋友用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打听消息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回答问题用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赴宴用诗《过故人庄》,答谢用诗《赠汪伦》,甚至骂人也用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丰收的年景,如果没有提倡和引导,那么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会持续下去。诗歌创作也是这样,唐朝统治者的提倡和褒奖,也给诗歌创作创造了一个灿烂的平台。武则天置袍征诗,让天下才子十分向往,最后袍子被宋之问取走,宋之问的德行之差在历史上是臭名昭著,可是诗作得好,后代人就没几个关注他的恶劣品行了。皇帝要给韩翎升官,中书舍人问是哪个韩翎,因为当朝有两个韩翎。皇帝说:“写下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因诗句出名而升官在唐代不在少数。这种激励机制是持久的,更好地***了文人创作的细胞。
韩愈的诗集里有大量的宴席对句,宴席上指定某韵脚,一个人说一句,八个人(古代都是八仙桌)正好做出一首律诗。读者君明白了律诗为什么是八句了吧。这种雅兴长期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直到明朝还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