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剧的振兴与传承,究竟应该依靠谁?
有高峰就有低谷,京剧在中国有200年左右的兴旺史,是最大戏的种之一,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设立京剧大戏院,知名演员层出不穷,票友无计于数,是最鼎盛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后京剧也渐行渐远,京剧院沒了,演员或改行,或退休,已经面临着自消自灭的尴尬镜地。
从前舞台上公演成套的大型古装京剧已经看不到了,如今的京剧片断只能在电视台,手机里还能看到一些“名角”的折子戏在坚守阵地,但“星星之火”却难于“燎原”。
现在的京剧已经成了一些老年人喜欢的戏种,而年轻人根本就不喜欢𠵱𠵱呀呀听不懂的京腔词调,使京剧几乎沒了市场,将来的京剧只能用艰难“生存求活”不被灭种就不错了……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沉重的问题。京剧只有两百余年,只是戏曲长河的一朵浪花,戏曲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可同日而语。戏曲中的京剧应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时代的发展,网络化的应用,需求不足一枝独秀不大可能。
如果想要将京剧传承下去,首先就是让人们对国粹有一颗好奇之心。只有他们心中有想去看的念头,京剧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才有可能发扬光大。
我觉得应该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宣传一些京剧的内涵,既然被称为国粹,肯定有它的价值和它所代表的文化,我们身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多品味京剧的魅力。
一是靠宣传
二是靠影响
现在京剧只是落寞,只有全方位的来拯救和发展,国粹才不能消失。
京剧自形成以来,在中国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高的。只是九十年代开始没落。
其顶盛时期是上世纪二十至七十年代。
我想如果不是电视和智能设备,电脑,手机的出现,它可能还会继续辉煌发展下去。
但事物的发展是没有如果的,可能会有巧合。如果那天巧合了,京剧可能会再创辉煌。不过这种巧合几乎也难以重现。
但京剧的艺术魅力的确是博大精深的。让它自然消亡总令人心不甘,情不愿。
所以目前还存在国家十大重点院团(实际是后来补上了一个成为十一个)。具体那十一个我也说不上来,但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湖北省京剧,云南省京剧院,大连京剧院及后补上的江苏省京剧院应该在列。
这就是人为的传承与扶持,有一些效果,但还无法说是振兴。
特别是***的原因近三年的演出更少了。多数还坚持每年几十场,个别的以客观原因为借口,演出少到不足几场。
京剧是个有文化传承的东西,京剧本身的戏词也好表演也好只是整个故事中很小的一部分,你得多了解文化背景才能看懂京剧。比如《空城计》:你得有文化常识,知道“羽扇纶巾”是什么东西,姜尚是谁等等;你得看过《三国》、听过评书等其他曲艺,知道其中的各种故事;你得参与生活,知道“聪明人”的言谈举止是什么样子的,故弄什么玄虚,又会露出那些破绽等等;你得有见识,最好参拜过***之类得地方,见过诸葛亮得塑像、画像;你得有耳力,听过其他曲艺以及音乐中的吐字行腔技巧。等等这些综合起来,才能理解京剧艺术的魅力。
现在这些文化背景都在消亡中,你指望京剧独自传承下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