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现在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途径让孩子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呢?
自从我自己学习了中医养身之后,越来越真真切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恩泽,越发的喜欢上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学习,这样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不学太亏了。
我儿子现在还小,我每天要求他背诵一首唐诗,已经坚持大半年了。他已经基本上能了解一些诗词的含义了,对古人的生活方式有了一点了解。
自从儿子上小学以来,我发现他们学校是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不仅加强了对国学的诵读、背诵,同时在社会实践课上还加入了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特色内容,比如京剧文化、毛猴的制作、皮影戏文化、风筝文化……等等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我觉得让新时代的孩子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国粹艺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作为家长我是全力支持的。
我们为了巩固学校所学的内容,让孩子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基本都会配合学校学习的内容带孩子去参观相应的博物馆,同时还会亲身体验或是动手制作,由其是京剧还参加了学校的社团,有时还会去看一两场戏曲演出,儿子现在十足一个京剧小票友,有事没事就哼唱上一两段。
另外,就拿这学年来说,孩子所在年级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重点为北京胡同文化,这也是和本地文化特点相结合的,整个学年大半时间的实践活动都是以研究胡同文化、宅门文化为主题的,布置了很多次相关家庭作业。一方面因为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耳濡目染之下,我自身也对老北京文化十分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要支持配合学校的学习任务,所以为了让儿子更多的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
因为我自己对这方面感兴趣,所以家里关于北京文化、胡同文化的书籍还是有几本的,也不必为此另跑图书馆。通过查找文字资料,让孩子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北京胡同的形成和名称特点,以及胡同里那些宅门的门第等级特点。
没有孩子之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观念确实比较淡薄了,上海禁止燃放烟花后,连年味都没了。虽然我是赞同禁止燃放烟花,想想前几年每回过年都没法睡好觉,但对于孩子来说体会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传统节日氛围更少一些。
这两年孩子慢慢长大,看书上对一些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描写,因此也开始重视起来。元宵的时候包汤圆,端午的时候包粽子,中秋的时候包月饼。
有机会也会和孩子逛逛庙会城隍庙之类,中华传统成语故事和唐诗也是非常好的亲子读物。
我们国家曾经有闭关锁国的时候,自认“天朝上国”闭门造车,后来逐渐发展出一部分人的“月亮还是外国的圆”,所以一度外来文化成为了时尚潮流,被认为更科学。
在儿童教育上,我也有比较的过程。但最后我认为,首先,我们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学习外来文化科学合理的地方,但应当以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为根;其次,我们的文化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鲜明的标记,有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此话并不***,尤其是我们在国际环境中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底气。
那么有哪些途径让孩子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第一,家庭熏陶。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话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体现在家庭生活上。咱们中国人追求其乐融融,传统文化宣扬“家和万事兴”,倡导夫妻“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又要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对人的道德和行为都提出了要求,是值得我们去遵守的。另外还有就是全家过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行传统风俗,也是对孩子讲解传统文化、使他们受熏陶的好机会。
第二,文学经典的熏陶。
除了家庭行为,我还带着孩子阅读中国经典读物,从当初给孩子启蒙用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笠翁对韵”到后来孩子读“论语”、“古文观止”和“菜根谭”,我们的国学经典给了孩子更深的中国灵魂。而且经典读物的文字之精妙,不仅对提升孩子的文学修养有益处,也能提升他们对美的体会。
第三,为人处事的历练。
中国传统文化尚德,讲究“厚德”,推崇“礼让”,更宣扬“诚信”,中国人与人相交很少推行“个人主义”,都要求能够对他人体察入微,推己及人,这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价值观。孩子受到家庭的熏陶、经典文学的熏陶,我们也会为他创造环境,例如其他与我们家有相同要求的家庭的孩子们相来往,要求孩子按照传统的要求来行事。例如如何对待父母长辈、兄弟姐妹还有他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