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统治的时期,汉人满洲化和满洲汉化相比,哪个程度更深?
从结果来看,当然是满人汉化为主,***受到满人的影响,其实非常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等地。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第一,民族融合的时候肯定是以文化先进的民族的文化为主体,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汉民族相对于满族,有非常强大的文化优势。这一点无需赘言。而满族在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统治全中国,不得不全力学习汉文化。在内外两种因素的促使下,迅速汉化。
第二,汉民族作为主体民族,在人数上相对于满人有极大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族的风俗习惯要全面的影响汉民族是非常困难的。剃发是通过清***的高压政策才得以推行的民族习俗。但是晚清之后,这种习俗就逐步被废弃,民国时期更是通过***权力要求民众剪掉辫子。这一习俗本质上也成为了历史。能够流传影响至今的满族文化,实际上可能就是一些语言和饮食习惯。比如沙琪玛,实际上就是一种满族食品。
现在网上争论比较大的一点就是,满族尤其是满清皇室的国家认同问题。有些人认为,他们自始至终视自己为***的主人,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但中国这个概念是针对***而言的,他们超脱于这个概念之外,并不是中国人。也有些人认为,满族人已经完全汉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彻底的中国人。从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满族乃至于满清皇室的成员的具体表现来看,这两种意识在这个群体当中同时存在。比如川岛芳子,就是满清皇室后裔,但是投靠日本人,准备利用他们的势力恢复满清***。但同时,也有参加革命的满族人,甚至还有参加***的满清皇室后裔。当然总体来看,还是以后者为主。说明满族人的国家认同还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谢邀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事并不多,有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的北魏,蒙古族建立的元和满族人建立的清。如果算上在草原上建国的少数民族的话,还有契丹人建立的辽,女真人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这三个国家虽然建国称帝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入主中原,主要的统治区域还是草原地区。
言归正传,满族入主中原以后,虽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对中原的文化并没有完全禁止,反而在统治的过程中很好的吸收了汉族文化。
在清朝,正式的文件必须要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书写,如著名的康熙遗诏就是用四种语言书写的。
在不断的文化融合过程中,满族不断的融入汉族,至清朝末期,很多满人连满语都不会说了。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一般有两种结果,一是完全融入中原文化,最后的结果是这个民族就消失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北魏的鲜卑族,鲜卑族在改革之后,完全融入了中原文化,结果到今天,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没有鲜卑族;另一种结果就是,***中原文化,其结果就是从哪来的回哪里去,元朝就是例子。
只有清朝避免了这两种结局,清朝起自东北,最后满族散布于中国各个地方,虽然亡国,但避免了种族的灭绝。
从这一点可以说明是满族融入了中原汉族文化。
谢邀。
满洲文化,特别是它的独特性,一直有点被高估了。
女真族群分布广泛,在黑龙江吉林地区,分***真、生女真,***真里分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所在)、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不一而足。所谓***真,就是开化程度高,也可以说是受汉化影响。
黑龙江地区往南,往东,是粟末靺鞨、渤海国后人(由此我甚至怀疑海西东海女真与粟末靺鞨有直接关系,而非相信所谓女真是黑水靺鞨后人的观点),以及契丹人的后人。这些地区从唐朝时候起,就深度汉化,渤海国基本实行汉地的政治制度,甚至比契丹人都早。
若是说女真族是宋金时期的女真后人的话,那他们的祖先当时也已深度汉化(当然中原和临近地方的契丹人女***,到元朝都已经被称***了,可见一斑)。
努尔哈赤起事后,先统一女真各部,逐渐扩张,将大量其他部族,还有本地***,全数纳入。为捏成一个集团,才避称女真,以满洲为名,灌输民族认同感。
除了利益(封王给钱),就是文化。很少有资料说到他们语言的统一,但明确的说,他们的统一文字,是满洲基本统一后,才借用蒙古文字的字母,稍稍改造,而创立起来的。到满洲入关前,也不到百年。
所以说,满洲语言文字,有强烈的政治性需要,人为雕凿急就痕迹明显。
这种前期刻意去汉化,以示本族内部统一,并有别于汉地的产物,随着满洲入关的地理转移,特别是***的取得,其作用已经失去,很快被扔进历史,也是必然。
尽管前几任清朝皇帝还强调过满洲语言文字的使用,但终究止不住上上下下对汉文化的重新接纳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