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二世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为何还舍得大量财物葬入始皇陵并隆重安葬父亲呢?
谢邀~~~
关于秦二世胡亥篡位的说法,其实是有待考究的。中国说法最早应该是来自司马迁的史记,但是这么私密的事情司马迁又如何得知的?
大家都觉得扶苏在民间声望极高,秦始皇就一定会传位给他?事实上呢,扶苏的很多政见和秦始皇是不合的,始皇强调法治,扶苏学的却是德治,而德治的儒家,正是始皇帝极力打压的对象。因此扶苏才会被派出去监军,所以笔者认为秦皇传位于胡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而胡亥为何厚葬秦始皇?这个我们可以从人性,权谋,或者礼法这三方面来说。
有些孝道是做在明面上的,做给外人看的;有的孝道是做在心里的,是做给父母看的。秉承先父遗志,实现父母理想;或者建功立业,以显父母,这样的孝道是大孝,是真孝。父母死后,隆重安葬父母,立碑写传,哭得死去活来,每年按时祭祀,这是普通百姓的孝道。如果生前不尽孝,死后做表面文章给世人看,这样的孝是***孝!
秦二世做为天子,他的孝道应该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很明显秦二世没有做到天子之孝,但是他把百姓的孝道做到极致,只是为了彰显他得位正,事父孝。
胡亥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赵高为了控制秦国而扶持胡亥上位。胡亥上位的最大敌人是谁?不是已经死了的秦始皇,而是还活着的扶苏!如果秦始皇一死,就发丧,那么扶苏得知父皇已死,必然不会接受自尽的皇命,他会认为这是胡亥的矫诏,进而跟蒙恬一起起兵夺皇位。为了瞒住秦始皇已死的消息,不得不将咸鱼放在秦如皇尸体旁,以此来掩盖尸臭!
扶苏死后,胡亥成功登基,为了表达他的孝道,他就征发百姓继续修秦陵,他要为父亲修一座漂亮的皇陵,反正又不需要他亲自动手。胡亥自己喜欢美女财货,因此他认为父亲也喜欢美女财货,因此他将没有生育的先皇嫔妃全部殉葬,又收集奇珍异宝陪葬,反正殉葬的人不是他,财货他也不再乎!胡亥这些表面工作做好了,世人就会认为胡亥事父极孝,进而认可他的皇帝之位。
胡亥年少无知,群臣对他面服心不服,加上秦皇子女众多,免不了那个子女在大臣们的拥护下夺位。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赵高给胡亥出主意了,那就是“诛功勋,杀骨肉”,因此胡亥下令将兄弟姐妹全部诛杀,帝国元勋也被诛杀。此举保证了胡亥的皇位不可动摇,同时也埋下了无人可用的祸端。杀死修陵人,这也是胡亥的旨意,防止将来有人***皇陵,惊扰始皇灵柩。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之初,曾经设想万世不灭。可事情的结果,并未按始皇帝的设想进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便亡了,反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相对短命的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皇位的传承,三世子婴的继位,争议相对较少,可是二世胡亥的继位过程,随着更多相关史料的出现,争论却越来越多。
胡亥继位的过程,流传最广的一种,就是《史记》所载的“沙丘之变”。秦始皇在东巡期间,病死沙丘。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支持下,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继位成了秦二世皇帝。
胡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伪造始皇帝诏书赐死了公子扶苏和镇守边境的大将蒙恬。之后,又杀掉了其他的兄弟姊妹。胡亥成了秦始皇唯一在世的子女,这胡亥是自己把自己给灭族了。
按照《史记》的记载,胡亥的确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才坐上了秦二世的宝座。但是,据北京大学所藏的西汉早期竹书《赵正书》的记载,胡亥是在丞相李斯和御史冯去疾的建议下,被秦始皇亲自指定继承皇位的。
所谓的“赵正”,即“赵政”。秦始皇,名嬴政,赢姓赵氏。古人一般对男子都是以氏相称,女子才以姓相称,所以,赵政是对秦始皇比较正式、尊重的称谓,而直称嬴政则带有蔑视的意味了。《赵正书》其实就是记载秦始皇去世前后事迹片段的一个小传。
根据《赵正书》的记载,秦始皇在病入膏肓时,非常的悲伤,将李斯、冯去疾召到了病榻前,商议立嗣之事。李斯和冯去疾向秦始皇谏言:“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李斯和冯去疾的意思很明了,因为返回咸阳的道路遥远,为了避免有大臣拥立秦始皇的其他儿子,阴谋作乱,请求立胡亥为皇帝。这里的“大臣”,应该就包括蒙恬。要说李斯不担心蒙恬夺他的相位,肯定是***的,只是李斯应该也同时考虑到了朝廷的稳定,所以,也不能说李斯就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一个人。
秦始皇听毕,说:“可。”由此可见,胡亥继位为秦二世是经过秦始皇批准的。
相对而言,秦始皇指定胡亥继位的可能性更大。毕竟秦始皇信奉法家,胡亥跟随赵高学的正是法家的东西,等于是一脉相承,而扶苏学的却是不让秦始皇喜欢的儒家,秦始皇将扶苏派去边境,也是因为不喜欢扶苏的儒家想法。
不过,不管怎么样,胡亥都成了秦二世。那胡亥为什么还要厚葬秦始皇呢?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不管胡亥是如何继位成为的秦二世,他都要厚葬秦始皇。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然而秦人在历时六百多年的奋斗,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仅仅十五年、传至二世就在农民起义的野火中灰飞烟灭。
由此,秦王朝身上有太多的疑问需要我们去探寻,当然也包括题主的问题。
旭哥将从秦二世是否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秦二世为何厚葬秦始皇,两个部分回答题主的问题。
可以明确的说,秦始皇本意传位于公子扶苏,却被赵高、丞相李斯和胡亥密谋篡改遗诏,夺取了皇帝之位。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
始皇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史记-始皇本纪》
然而有人据此认为,秦始皇给公子扶苏的诏书内容是“与丧会咸阳而葬”,也就是让扶苏赶回咸阳,处理后后事,并未言明立扶苏为太子。因此,不能证明秦始皇传位给了公子扶苏,也就无从说起胡亥篡位之事了。
但是,稍微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持有这样的观点,理由有四点。
其一,根据礼制,皇帝驾崩之后,只有继位之人才有资格主持先帝的葬礼,秦始皇让公子扶苏赶回咸阳,处理丧葬之事,其立扶苏为继承人之意,不言自明。
说起秦二世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这个值得商榷。
史载秦始皇病重,自知不免,特诏令公子扶苏来见。并没有明确记录秦始皇定了扶苏为继承人。
从种种迹象推测,秦始皇似乎原来没有下定决心让扶苏继位——把他送出权力中枢就是明证,让胡亥随车游幸也似乎表示对这个小儿子并不反感。
所以在这种暧昧情形下,胡亥有心谋位也是较为正常的,更何况赵高李斯两个各怀鬼胎。至于说胡亥让父亲秦始皇尸体与咸鱼同车是为不敬——都已经谋位了,还谈什么敬不敬?况且,此时事情湍未完全定局,贸然发出秦始皇的死讯,肯定对他们仨的谋划不利,他们的“大事”要紧,还顾虑什么用不用咸鱼掩尸臭?
至于隆重对待秦始皇的身后事——厚葬,这不是做给外人看的吗?
就说咱普通老百姓吧,孝顺儿孙有几个?长辈生前却少有人问。等到家里长辈去世了,哪个不是隆重举行葬礼?请来和尚道士做上几天水陆道场,出殡途中还要花样百出,给柩夫道士赏些钱财以示重视。所谓薄养厚葬也。盖因生前孝不孝无人知,死后孝不孝有人看!
胡亥之于秦始皇,也是一样的心理,谋位掩丧之事都不是台面上的事 ,秘密进行中,知道的有限几个人也是讳莫如深。但死后事,不可不隆重——这是面上的事啊。况且一国之君身后事,断不可草草了之——又不要胡亥自己掏腰包。所以胡亥厚葬其父,既是家孝的面子事,更是国葬的公事,换谁都得这么做!尤其胡亥更得这么做——大张旗鼓地彰显自己孝道,掩盖自己得位的非法性。
秦献公登位后,为什么要马上废除人殉制?
因为殉葬制度已经成为秦国内部饱受争议的制度,从另一方面来说,秦献公之所以会废除殉葬制度,可能是因为他不忍心让人陪葬者白白死去(历史并没有说明),不过从实际现实出发,秦献公是为了替秦国保留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劳动力。
要了解秦献公为什么要废除秦国的殉葬制度,就要先来了解古代时期的殉葬制度是怎么样的。
殉葬起源于商代,由于商人在宗教信仰上相信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由此诞生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殉葬观念,当一个贵族死去以后,往往需要几十到数百人为其陪葬,意指到另一个世界继续服务主人。
同时,被迫殉葬的奴隶还有身份之别,譬如有武士、家丁、妻妾,在人数上并没有硬性的标准执行,往往随丧事操办者的个人身份和势力来决定,因此,殉葬除了出于宗教上的考虑,也有用来表现身份的需要,或者满足去世者的个人需求。
及至商代以后,周朝以及各诸侯都延续了殉葬制度,《墨子·节葬》篇曾经提到过明确的殉葬标准:“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但墨子本人并不赞同这种所谓“厚葬”的习俗,包括当时社会民间对殉葬这种习俗也深恶痛绝。
这是他倡导上层贵族阶级应该学习古代圣王(尧舜禹)制定的下葬办法,只要棺材能够放置身体,衣服能够遮掩身体腐烂的气味,不要埋的太深以免污染泉水,不要埋的太浅以免散发臭味就可以了。同时,他还对上层贵族阶级***取的厚葬制度提出了批评:
譬如在秦穆公时代,秦穆公去世后,殉葬者足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还包括奄息、仲行、针虎这个当时在秦国享有贤名的大臣,秦国民众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写了一首被收录在《诗经》里的诗歌《黄鸟》来控诉殉葬制度的残忍,以及对失去贤良的惋惜。
应该说,殉葬制度作为当时上层贵族阶级的一种既自私又残忍的陪葬制度,在社会上已经引起普遍的不满和反对。
殉葬制度并不是君主的特权,而是普遍流行于贵族之间的一种下葬制度,秦代的殉葬制度开始于秦武公时期,《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卒,葬雍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但殉葬制度并不是只在君主之间执行。
所以,它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当上层贵族阶级流行这种下葬制度的时候,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口损失。大家觉得说这种话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因为上层贵族在选择殉葬品的很重视质量和数量,并不是说随便拉几个人来杀掉埋在一起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