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衣”“衫”“裳”有什么区别?
衣,多音字:
1:yī,用于“衣服”“衣冠禽兽”。《说文》:“衣: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yì,穿,拿衣服给人穿。如“解衣衣我”,前一个“衣”读一声,第二个“衣”读四声。
裳,词语。通常指代“衣服”。
裳 字从尚从衣,尚亦声。“尚”意为“摊开”、“展开”。“尚”与“衣”联合起来表示“展开的(下)衣”、“衣摆”。本义:(夫君、君长穿着的)裙。引申义:男女穿着的下衣。
衫,shan,从衣从彡,古代指无袖头的开衩上衣。
中式单衣。***用平面造型、 连肩袖、 立领或无领、开襟,以盘纽、襻带或明暗扣系襟。又称中式衫。
古时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省称“衣”,以障蔽身体。《说文•衣部》: “衣,依也。” “裳”,亦作 “常”,是专用于遮蔽***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
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 的幅面很狭窄,所以一件下裳通常需用七幅布帛拼合而成,前三后四,样子像一幅 腰围,另在腰部施褶,褶的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两侧还各开一道缝隙。两汉以后, 裳渐由裙取代,惟在贵族祭祀和朝会时穿着的礼服中保留遗制。
《后汉书•舆服志 下》:“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
多音字:yī,用于“衣服”“衣冠禽兽”。《说文》:“衣:象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
“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夫君、君长穿着的)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