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俗的东西,哪些是最值得被传承的?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形成了许多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我们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断发扬光大。我个人认为,当前,除国家法定的: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外,以下习俗还需要传承下去:
1、二月二,龙抬头,又称青龙节。
2、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3、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也叫乞巧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4、十月一日鬼节,祭祀祖先。
5、冬至节。吃饺子,不冻耳!
6、腊八节,喝粥。
7、此外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不妥之处,望友们批评指正!
拜年的习俗应该传承下去。这是孝文化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当今,好多年轻人离开家乡 出外谋生,过年回家团聚,不能忘记老人,给他们拜个年,问候一下,老人不图什么,看见小辈儿就是个高兴。
中华民俗的东西,哪些是最值得被传承的?
这个提问非常好,我非常高兴回答这个提问。中华民俗又称中华传统文化习俗,中华民俗有很多种,有民间手工艺术、民族礼仪、民风习俗、传统节日等诸多内容。
以大家最熟悉的传统节日为例,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全都和传统的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有密切关联。比如春节,一年中第一个节日,也是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节日,人们贴春联包饺子,到处张灯结彩,从新年初一到十五,各地都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庆祝活动,如果没有这些热闹的民俗活动,过年就真的没有意义了,所以春节的民俗最值得被传承。
还有一些节日也需要被传承,如: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日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谜语,舞狮子等;清明节既是祭祖扫墓的肃穆日子,也是亲近大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暖花开欢乐的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有祈福消灾的习俗;中秋节又为团圆节,这一天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吃着月饼赏月,月饼也是中华传统美食;腊八节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喝腊八粥”是这个节日习俗,民间有句老话,“过了腊八节就把年来办”,也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意味着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
好了,以上是我认为最值得被传承的中华民俗,中华民俗的东西需要大力传承,更需要年轻一代人的重视。欢迎朋友们补充。
红木市场的“钱景”为什么这么好?
第一,***越来越匮乏,一般成材都要几百上千年。
第三,中华文化传承,古老中华韵味源远流长。
第四,木质原生态,每款家具的纹路都是孤品。
谢邀!
红木这东西有价值,首先肯定是物稀,一张一米三八的独板餐桌,桌面用料是几百年才形成的木材制成,在开料场开1.8厘米厚的,到了加工厂打磨加工好可能只有1.5厘米了,砍一棵少一棵,生长周期极长!
其次是做工,中国多为手工雕刻,匠心独运,就拿浮雕一棵树来说,一个细微的失误就可能会毁了整块板,所以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就摆在这!
再者就是木头对人体有益,不同的木头有不同的养生功效,这点不信百度的可以自己试试,谁用谁知道.
最后就是使用成本,你一套相对较好的皮具或是布艺沙发,价格也不菲,最多也就使用10年8载…红木木家具存放及使用时长不用多说,追溯到郑和下西洋的时代,是拿来压船舱才流通到中国,最早全都是宫廷御用,寻常百姓拥有一小块都要杀头诛九族!不扯太远,紫禁城里很多紫檀、黄花梨、金丝楠制品,从清朝开始算就好了,到现在还好端端的摆在那!还有“娶了”唐僧的满族后裔,人称“紫檀皇后”的陈丽华女士,百度一下她敢以国字号命名的中国紫檀博物馆就知道,很多东西都是白来年前的宝贝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那些都是陈列品,没有使用,你怎么能说它被使用的话还能有这么长的寿命呢?红木,之所以能存放及使用那么久,是因为白蚁都腐蚀不动它!别的小虫小蚁更不用说了!只要加工厂不偷工减料,做得歪歪扭扭,绝对不会松动,毕竟它的硬度摆在那.
不过现在的加工工艺来说,大不如从前了,很多在南方加工的家具在北方使用特别讲究,稍不留神就干裂了,得长期补充湿气…真想不通当初的老木匠怎么做得那么精美绝伦又能适合在北方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保存得那么久远的家具,实在是佩服佩服!
总的来说,有钱还是可以买点红木的家具来使用的,先不提“前景”,单是使用价值摆在那都够了,而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风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