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明明不想杀海瑞,为何还是借天意勾决了海瑞?
谁说嘉靖帝不想杀海瑞?在一个不分忠臣奸臣,只看有用没用的帝王眼中,没有谁是不可以杀,不想杀的。只有杀这个人的时机对不对?是否利大于弊。
都说做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相信海瑞本人对于嘉靖皇帝除了传统的忠君报国之心外,还是有一颗报答嘉靖的知遇之恩的心的。但是性格决定命运。
最终因为触碰了帝王的那个逆鳞,而引起了君王的***之心。好心办了坏事。
一篇《治安疏》洋洋洒洒6000余字,将那位执政四十多年的嘉靖皇帝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体无完肤。海瑞用了最刻薄的文字,表达了对嘉靖执政的不满。
君道不正,苛责虚伪,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地下之物多矣。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子,***的扎进了嘉靖皇帝的心里。20年不上朝,但依然牢牢掌控着朝廷的动向的老牌皇帝,他不会容忍自己的一个臣子,对自己的执政生涯指手画脚。
说人死之后盖棺定论,嘉靖皇帝自认为还没死,他的臣子却对他的执政生涯横加指责。用词颇为激烈。这个才是嘉靖真正不能忍的地方。
因为他起了杀海瑞的心。一个君王一旦起了杀心,他肯定会千方百计的达成心愿。但是最终还是不但没死,还被重用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是文武小二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典型的帝王术——制衡。
在封建王朝,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在这诸多力量中,特别是那些资深且有能力者,更常常成为帝王要优先考虑的对象。既要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限制和合理控制,这是再理想不过的。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如果不相互制衡,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也会大权旁落。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不仅多有花样,而且也颇具难度。大明王朝1566 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怒目相对,直接死谏,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了挑战。
嘉靖帝朱厚熜心知肚明,更知道海瑞忠心耿耿。但是作为最高领导,又不便露骨打压,只得绕山绕水给冥顽不化的海瑞上了一堂经典的政治课。
朱领导用长江清流比喻清官,黄河泥沙浑浊比喻为腐臣,循循善导海瑞。
长江黄河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流动,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不因为清或浑而断流。
我有不同的观点:嘉靖内心是想杀海瑞的,原因有两点
1. 海瑞挑战了自己的声誉和权威,不杀的话,会有更多的人效仿,如果大臣们都动不动就死谏的话,皇帝还当的有个啥劲,万历皇帝不就是这样被搞的郁闷赌气不上朝嘛。
2. 杀一个说实话的大臣对嘉靖来说不是什么大事,周云逸开篇不就被“失手”打死了吗,被嘉靖玩弄的大臣多了去了,丢了性命的也很多,不缺海瑞这一个
那为什么嘉靖又没有杀海瑞呢,有这几点考虑
1. 但是嘉靖是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不能杀海瑞,至少不能由自己杀,也不能因为海瑞上书骂自己而被杀
2. 他在替儿子考虑(虽然他不是很喜欢裕王,但是只有一个,没办法),辅佐儿子的大臣,治国的策略,人才选拔标准,嘉靖都已经运筹帷幄好了,怎么使用也统统都告诉了裕王。甚至辅佐孙子的大臣都选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