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哪些传统文化民俗?
福州最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就是正月廿九的(拗九节)福州方言又叫(下九节),就是出嫁的女儿煮一碗粥,里面放红糖,红枣,荸荠,花生,桂圆,芝麻混在糯米里煮成粥,还有整个猪前腿肉,太平面,在廿九这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所以又叫孝顺节。也是从这天起,福州人才算过完年了,及有特色,全国独一份哈。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福州民间都有做平安米齐的例俗。米齐,以糯米渗大米磨浆,煮熟拌粘为壳,选糯米饭或红糖拌糯米饭为馅,搓圆蒸熟,叠在米筛上,一般133粒或144粒,作为供品。
城市居民多在黄昏之后,选在门前路口焚香供斋,祈求合家平安,凡事如意。乡村农民多在黄昏之前,选在田园路边或门前路口,焚香供斋,祈求秋获丰收、一家顺利。供的是什么神呢,是地藏王。地藏王,也称地藏王菩萨。他有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要救渡在地狱里所有罪鬼。七月三十这一天是他的成道日,人们供米齐,是向被地藏王解救出来的众鬼发食。据说,米齐是乘米的布袋,鬼来领米齐度日,不再干扰民家,包括田园的生产。福州民间有地藏王的信仰,却无神像,只定在七月三十做米齐供奠,以祈来年丰收和平安。
在福州 有个习俗叫做游神 因为我是长乐的,仅讲长乐北乡的游神风俗(虽然都是游神,但各地游神风俗都不同)
每逢正月,长乐几乎每天都有游神,他们大多以村为单位,有的几村联合。每个村供奉的神明也都不一样,但在长乐比较常见的是五灵公,三田都元帅,华光大帝,齐天大圣,白马尊王。
(图为长乐市潭头镇厚福乡正月初十游神)
游神由三个主体而成(***、摆宴、敬香)
1,***
游神队伍的开头是保长公,形象大多为笑脸,右手拿着酒壶,左手拿着细细竹鞭。寓意是行人避让。
接着是旗锣,这个职位由两个人组成,他们扛着清道鸣锣旗,旗杆上挂着锣,每走几步就要打着七声锣,提示行人队伍来了。
旗锣后面是高照,也是两个人组成。高照有两种,一种是写着自己村的姓氏,另一种是写着庙宇名以及地头神的衔头
接着就是敬神如神在牌子,这个牌子一般都是有威望的人来拿
(图为厚福乡保长,旗锣,高照,敬神牌)
#了不起的城市#福州人说的俗语话中就有“闻鸡即醒,早起三朝抵一工(天)”、“鸡不食米胲(素囊)里病”、“没廇讨鸡胲挂”、“手里没把米,呼鸡都不理”、“鸡角囝斗大”、“鱼头鸡腿柄———好食”、“鸡母(母鸡)扒粪倒———没事讨事做”……等等。福州的先人在时代的更替中,也不忘给后人留下鸡角弄、鸡母寺、金鸡山等地名、庙名、山名。如今又一个鸡年到来,人们还为鸡母辩冤,说“鸡母扒粪倒———没事讨事做”这话说得不对。鸡母扒粪倒是为了生存,是在为鸡宝宝觅食,是勤劳,更是伟大的母爱,怎说是“没事讨事做”呢?
在普通话中鸡与“吉”谐音不说,在福州的民俗中,鸡更是吉祥的动物。因为福州话中鸡与“羁”谐音。凡是喜事都希望“羁”着不中断。所以男女双方联姻,定亲之后,男方就要送“鸡面”:一只大公鸡,一大包线面。女方收了“鸡面”,放了鞭炮,就等于婚姻大事宣布了。出嫁的女儿,向娘家送年时,除送一块大年糕、一腿大猪蹄外,也要送一只红毛大公鸡。特别要提到的是,台江隆平路的一枝弄,每年元宵节有摆“鸡角企糖粿”的民间风俗。据传此俗是早年长乐人迁居该地,为供奉弄里***庙里的***而形成的。每到正月十五,弄里的家家户户都炊一甑大糖粿(年糕),杀一只大公鸡,制成标本,企(站)在糖粿上。在***庙里供毕,即抬到弄里一字摆开,供游人参观评说。这种独特的鸡俗,至今仍久传不衰。
有人说鸡年不利,此言无据。1981年是鸡年,那是改革开放的第三年,国家百废具兴;1993年也是个鸡年,当年国家的各项事业正如日中天,百姓生活步步提高。如今,八闽大地,榕城内外,人们正高歌昂首,喜迎金鸡献瑞。(
光是佳节民俗,就够数上一大箩筐的了。
除全国都有的端午、中秋、七夕等传统节日外,福州还有拗九节。这天福州家家户户都要熬制红糖糯米粥,用以馈赠乡亲。已婚的姑娘更是要装上一碗拗九粥带回娘家。福州人认为人逢九必穷,年岁里有了9或是9的倍数,就更要喝一碗拗九粥去去霉运了。
福州人还要做半旦,半旦最初流行于闽侯,现在福州晋安区、仓山区、马尾区多多少少都有做半旦的习惯。半旦的时间多集中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后至春节前夕,各村要轮流进行半旦。家家户户都请厨子来,在自家院子里办上几桌,答谢乡亲同事。半旦的菜肴都是实惠地道的福州菜,不仅味道鲜,还分量大。
福州人在大年初一的这一天早上还必吃一碗太平面,线面配上鸭蛋,开启新的一年。鸭蛋谐音压乱,有保平安之意,一碗太平面也为一整年平平安安博下个好彩头。
还有各种民俗,海峡君一下也列举不完,欢迎大家来补充呀~
(海峡网 朱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