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清朝到现代,中国妇女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总体来说,保持了“从保守到开放,从复杂到简约,从形式单一到花样繁多”的变化,从服饰的变化其实也能看出百姓思想方面的逐步解放,同样每个时代的服饰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简单来概述一下这种变化吧。
△清朝汉人女装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年间仍然保持了明代的款式,比较流行小袖衣和长裙,到乾隆之后衣服开始变得逐渐肥大和短小,袖口日益变宽,也开始出现云肩。到晚清时期妇女们开始去裙着裤,衣服镶花边、滚牙子。
满族妇女则大多着“旗装”,梳旗髻(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清朝旗人女装
早在1894年,康有为和外交大臣伍廷芳便曾上书,要求改革服制和服式。此后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各种西方服式开始冲击传统的中国服式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答,从领子,袖口,开衩,对襟……都是一样的变化,翻天覆地。最好的看的旗袍给弄没有了,没办法呀,……。
有中国人自己手工织布,印染的的大粗布,到布匹机械化生产。让中国人有了服饰上的更新。
在改革开放之前,扣子,针,比较昂贵,更多的衣服样式来自《上海裁剪大全》那本书。
扣子都是一样的,对妗的,就是用布条缝制好,然后盘起来,小时候我经常穿。领子和肩膀,袖子以及衣服的扣子,开扇等和现在的不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标准化制衣。就是不一样了
清朝时期的妇女,多是分旗人妇女穿旗装,旗装多大襟布盘扣,有圆角立领。
汉族妇女是大襟布盘扣,小直角立领。
旗人妇女穿盆鞋,解放脚。汉族妇女全是小角。
辛亥革命以后,城市条件好的地方,妇女开始穿上高跟鞋,不再裹小脚。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城市里家庭条件好的女性,可以吸烟、饮酒,成了有产阶级女性,过上享乐的生活。
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时候的条件好的女性大都穿上了西洋女装,条件差的妇女分成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的区别。条件差的未婚女性,是一根独大辫儿,身穿大襟布扣花布衣,已婚妇女则盘发髻,身穿单色布衣盘扣。
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妇女得解放了!女干部穿列宁女装,女工人穿劳动服,农村妇女没有变化。
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女性都穿干部服,颜色单一。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女老师的衣服有了小西服领,但是总的来说女性穿衣服变化不大。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到现在每天都在变化,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汉服古装,穿衣服现在最主要是表现自己热爱中国。
从清朝到现代,也是从封建制度到新时代的进步。中国女性的服装总体来说,就是“从保守到开放,从复杂到简约,从形式单一到花样繁多”。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当时清军入关后,实施了剃发易服令,***也都开始穿满族服饰了。在康熙、雍正时期,汉族妇女的服饰还保留了一些原来的明代的样式,比如小袖衣和长裙。到了乾隆以后,衣服款式就又有所改变了,衣服变得更宽松, 袖口更短,还有云肩。到了晚清时期,很多时髦的妇女都已不再穿裙子,而是穿着裤子子。清朝的满族妇女大多穿旗装,梳旗髻(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到了民国时期,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服饰例如袍、衫、袄、裤、裙等,就被许多新款式取而代之了。当时最流行了莫过于旗袍了,我们在许多***或***剧中都有了解到。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这一时期中国服饰受到苏联影响比较大,女装中布拉吉连衣裙曾风靡各大城市,此外还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列宁装。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服饰也伴随经济的复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款式繁多的服装,而且服装样式也梗开放,更个性化。
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我们队服装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求服装的款式新颖,还包括服装的搭配,款式面料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百年中国“妇女的服饰”的变化较大,清末拘谨,现代洒脱;清末沉稳,现代艳丽;清末款式单调,现代款式多样;清末崇古为尚,现代崇洋为美;清末以裹为实,现代以露为用。清末多是偏襟,现代多***对襟。2022、6、5于鼓山东
有人说满族服饰历史悠久,有哪些史书可以考证?满族服饰[_a***_]是从千百年前演化过来的吗?
满服顾名思义即为满族的服装,满族目前是仅次于壮族和***的中国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古籍中记载的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战国以后,肃慎人改称挹娄,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靺鞨的名称出现。唐朝末年契丹兴起于辽并吞并靺鞨的渤海国,契丹称其为女真。而后女真历经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和元、明两朝直至努尔哈赤再次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因“归服益广”改女真的“牛录”制由三旗扩充为八旗并将满族人悉数收编于内,自此满族人就被称为“八旗”或“旗人”,所着的服装也就统称“旗装”。 所以如果说旗装是代表满族服饰那确实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只是指代八旗制度确立后的满族服饰那就至今400年。
现代旗袍中的“袍”与清代旗装中的“袍”没有直接渊源关系,女式旗装便服一般称为“衬衣”或“氅衣”,很少有被称之为“旗袍”的情况。把清代旗装和西洋化的服装进行了结合,***用清朝的盘扣和立领、但是加上西方的立体剪裁和凸显女性曲线,最终融合而成的就是现代旗袍。旗袍在1925年开始流行于上海,学者研究指出,旗袍风尚的始发群体为上海的女学生群体,以当时其“女界领袖”的衣着引领地位和对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论,当时的女学生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所以我们现如今所指的旗袍历史并不是太长。
旗装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承袭了女真传统,早期尚白,因以游牧、渔猎为主,因此服饰实用性较强,结构简单旗装大多***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清初男子旗装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装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满清入关建国后,“十从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一款,使满汉两种妇女服饰并存了二百余年,期间也有过相互吸纳的过程,至后期则陶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服装。但是要说满族服饰是从汉朝演化过来的个人觉得有失偏颇。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汉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唐装分为两种:唐制汉服和满式唐装。
唐装是中国的一种服饰,指唐制汉服,为汉族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或布扣。代表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
唐装(满式服装),是根据马褂为雏形,加入立领和西式立体裁剪所设计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