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出现过汉文化断层?简单介绍一下?
从我的个人观点看,对文化断层的理解是汉文明的中断。历史上有几次汉文明面临最大的危机,一个是五胡乱华后的“永嘉南渡”,但幸好是大批知识分子,尤其是有名望的文学家都安全到达了南方,汉文明没有被灭亡。第二个是北宋“靖康之耻”,同样是南渡长江,历史何其相似,与“永嘉南渡”一个性质,汉文明同样保存了下来。而随着蒙古一统中原,汉文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短短九十年没有出现文学大家。有人不禁要说元朝还出现元曲呢了,但是元曲和宋词何等相似。最后小编要说的是清灭明后,几次“文字狱”杀掉了多少知识分子?烧掉了多少珍贵典籍?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断层!
要较真文化断层,可多了,商灭夏,东夷代华夏,算不算文化断层?周灭商,西戎代东夷,算不算文化断层?五胡乱华,屠尽北方汉族,算不算文化断层?元灭南宋,崖山之后无中华,算不算文化断层?清灭明,强迫汉族剃发易服,算不算文化断层?
以上均属胡闹,正经点说吧,个人觉得中华文化小断层多,大的文化断层基本没有。
一、汉字,汉字从前秦至今没有太大改变,我们对文言文稍加学习后可直接阅读2000年前的典籍,这在很多文明中是不可想象的。
二、民俗,举三个最典型的节日,中秋、端午、清明,几千年来这些习俗和节日的形式尽管有变化,可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吃月饼赏月怀念嫦娥后羿这些习俗的核心内容是一以贯之的文化典籍。
三、历史认同,这个太多了,我举个例子,三国这样的历史文化符号在日本、韩国、越南这些汉字文化圈属地都是被共同认同的,在各朝各代的本国人民中自更不用说。
这些一脉相承至今的历史存留来看,中华应该是一以贯之的。当然,每次改朝换代,特别是少数民族主导下的改朝换代,都会给中华文化带来的一定的冲击,比如蒙古人带来的行省制度,满清带来的剃发易服,近代西方文化带来的科技、哲学、生活方式上的全面冲击,但从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这些冲击只是给衰弱的中华文明一次次输血,让它在震荡和挫折中重生。
如何弥补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断层?
国家层面弘扬传统文化,考公务员建议加入文言文等,并且将名声德行列入考核项目,开启家族式约束本族德行以及民间挖掘传承。
重视国学研究与传承设立专业国学大学,研究恢复推广中华文化传承。
日本及其重视文化传承即使战败也保留完整传承,很多都是中华文化传承,可以研究弥补断代。
a.文化断层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引起反思。从小儿抓起,从国人抓起。
b.当代国人吸收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主要教材是语文和国学教材。但是仅仅用来应付应试教育,并不能真正吃透,也鲜少人知其意而求奇妙。这与中国式教育脱不开干系。
c.记得看了一期《圆桌派》,里面提出当代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5.6本,当时听到十分震惊。手机普及,我们获取的信息是碎片化的,而且静不下心来读书了。
d.尽管文化自信一提再提,但真正的实施却是见效甚微。就幼小段学生读《国学》读《中庸》来讲,这是一种好风气,也证明我们的新一代正茁壮。但普及到社会中,这股风气要如何延续下去却是十分茫然,空大无物。
e.我国经济发展飞快,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文化似乎跟不上了,旧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新文化的薄弱形成鲜明对比。原有的文化研究与创作似乎被社会淘汰了,新一代已经向盈利向迎合倾斜了,没有足够的毅力与信仰,反而十分茫然。
f.相关文艺部门应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让作者写好书,让国民想读书,读好书。在社会上营造一种重视文化的氛围。只有这样那些深厚的文化才能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