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吧!
No.1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
No.2
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汉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种根据礼制而制定的衣服。***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
No.3
汉服一共有多少种风格?
#汉服的风格形制# 据《史记》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清代以前,中国的传统服饰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襟,不用扣子,而是用绳带系结。我们习惯把这样的传统服饰叫做汉服。汉服的主要风格形制有:一、“上衣下裳"制,二、"深衣"制(指把上衣下裳缝连在一起),三、"襦裙"制(襦为短衣),四、"通裁"制(长衫、外披)。这样的服饰特点始于周朝,而止于明朝。期间3000多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制度的改变不大。汉服也是华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也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说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可见汉服对于华夏文明的影响。在明朝覆灭后,清朝统治者推行满族的发型和服饰,禁止人们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我们今天看到的旗袍、长袍、马褂等服饰,其实都是满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汉民族服饰。
笼统的说是一种大气,肃穆,端庄,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文人政客的不凡风度,主流儒派的衍生品,宽大纤长柔细。
袄裙,一种上衣在外、裙子在里的襦裙,是汉服襦裙种类之一。
褙子
褙子,俗名又称“背子”,由另一种汉服“半臂”演变而成。在87版《红楼梦》中可常见到褙子类的服饰。
道袍
对襟半臂襦裙
对襟襦裙属于襦裙中的一个种类,上襦呈直领,衣襟为对称状。
交领襦裙
交领襦裙是襦裙的其中一种,它的上襦是交领。